北京海区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2020年,海淀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年优良天数292天,优良率79.8%,位居全市第二;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0%,连续六年保持城六区最优。PM2.5年均浓度距离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仅差1微克。


  PM2.5年均浓度七年下降六成多


  此外,其他三项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3微克/立方米、31微克/立方米和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0%、18.4%和15.2%,下降幅度明显,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空气重污染天数9天,相比2013年减少63天;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63.3%。


  “十三五”以来,海淀区以PM2.5治理为统领,聚焦重点领域精准施策,分阶段持续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2017年圆满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8年全面推进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空气质量大幅改善。2020年,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聚焦“3+1”(即重型柴油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三大重点领域,秋冬季重点时段),狠抓精细化管理减排,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


  目前,全区已建设300多个区级PM10、PM2.5监测基站,推进72个市级监测基站数据共享,实现大气质量实时监测,并对污染事件快速溯源,开展污染巡查,实现区域联防联控。


  科技治污利剑打通执法壁垒


  渣土车是城市雾霾重要污染源之一,目前,海淀区域内有在施工工地300余处,每天(含夜间)行驶在海淀的渣土运输车约4000辆次。为了降低成本,路上存在大量超年限运行、非法改装的运输渣土车。依托“城市大脑”,我区不断强化大数据智能化管理。“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可以精准分析车辆各种违法行为,将异常情况自动反馈给系统,系统会自动将视频影像证据、车辆信息、工地信息推送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实现智能巡控、视频侦查、轨迹研判、落脚点分析,构建了渣土车治理执法新模式,不仅弥补了执法力量严重不足的短板,同时打通了各执法部门之间的壁垒。”城市大脑专班工作人员介绍。


  在生态环境方面,海淀“城市大脑”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等应用,共规划3个场景,1个已建、2个在建。实现大气污染防治智能管控。针对扬尘管控,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手段,定期完成裸地卫星遥感监测,动态掌握区级裸地台账,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助力街镇提升精细化管控水平。建设“智慧工地”,在线实时监控工地抑尘设施运行、施工现场情况。针对移动源排放,建设移动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严查重型柴油车排放超标等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大黑烟车监管力度。


  2021年,海淀区将深入推动实施“一微克”行动,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新阶段新特征,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物减排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本地治污和区域共治协同推进,特别要在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专项治理行动、推进机动车结构优化、提升城市环境精细化管控水平方面,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整体治理和系统治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和行动,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上一篇:告别重污染天气,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范本

下一篇:定州市聚焦5项重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