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空气质量标准 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一直以来,空气质量问题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试着回想从前,我们还不知道PM2.5为何物,更遑论空气质量指数了。如今我们看到外面的雾霾天,都要首先查看一下空气质量指数,全副武装后才敢出门。
    

  4月11日,来自美国的环境流行病学家、世卫组织(WHO)顾问亚伦•科恩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2017年,全球因空气污染而死于中风、心脏病、肺癌、糖尿病和慢性肺病的人数达到近500万。在所有健康风险因素中,空气污染位列第五,排在饮食风险、高血压、吸烟和高空腹血糖之后。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的人数,比死于交通意外或疟疾的人数还要多。世界卫生组织也在报告中称,无论是日常还是在一段时期内暴露于高浓度的小颗粒物(PM10 和PM2.5)都与死亡率或发病率的增加有着数量上的密切关联。


  还有一个可怕的事实是,在因空气质量污染而丧命的人口当中,有一半是来自中国和印度。这样令人心惊的结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保护环境严格,控制空气质量已经刻不容缓。

  还有另外一个大家可能不知道的事实是,因为印度和中国对于空气质量“良”的认证标准不一样,所以印度认为“不宜出行”的天气,可能是我们认为户外运动的好天气。在中国,“良”的标准对应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对PM2.5浓度的要求是日均浓度低于75微克/立方米;而在印度,日均值低于60微克/立方米才算达标,60-75微克/立方米已是污染。

  据悉,中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颁布于2012年,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仅达到了世卫组织过渡时期目标-1的75μg/m3。因为限制远高于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35μg/m3,以及澳大利亚和世卫组织准则值25μg/m3在当时就引发了众议。

  生态环境部近日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修改单公开征求意见,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进行了解读。评估报告通过对2013-2016年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全国338个城市的业务化监测和国内主要科研单位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认为现行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最主要问题,是标准体系中的状态参数。我国历次制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均规定按照标准状态(0℃,1个标准大气压)计算污染物质量浓度和排放量,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规定不一致,使得国内外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监测结果可比性不强。建议参照国际通行方法,将标准中气态污染物的状态参数调整为参考状态(25 ℃,1个大气压),将颗粒物的状态参数调整为实际状态。同时,建议应加强与标准制修订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为完善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体系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时间进入2019年,空气质量问题仍然是人们关心的重中之重。令人惋惜的是,虽然各个地方政府都在竭尽全力保护环境试图改变空气质量,但其成果仍然并不理想。2019年4月10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北大统计科学中心教授陈松蹊研究团队发布了《空气质量评估报告:“2+43”城市2013-2018年区域污染状况评估》。《报告》综合评估了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区域——京津冀晋鲁豫陕45个城市过去六年的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数据显示,尽管过去5年PM10有显著的下降,但2018年45城市中仍有39个城市的PM10的年均浓度在100微克/立方米以上。

  专家表示,与国际接轨,改变当前我们对于空气质量“良”的标准判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人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减少中国人群的污染暴露水平和未来个人及国家的医疗健康开支。

  呼吁我国提高空气质量测量标准,再次在环保领域起到标杆作用。让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蓝天,每一个空气指数“良”都是货真价实的。提高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我们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来源:杭州生活网作者:佚名

上一篇:空气质量还没摆脱“靠天吃饭”,上海在造1秒能算200万亿次的“超脑”

下一篇:抚顺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考核严 优良天数差一天罚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