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冬季后,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成为守护“太原蓝”的重中之重。日前,《太原市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正式对外发布,明确提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等6个方面21项工作任务,深入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提升。
生态环境部向太原市下达了两个秋冬季空气质量控制目标,一个是PM2.5控制浓度,一个是重污染天数:2021年10月1日到2022年3月31日,全市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59.5微克/立方米以内,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不超过7天。同时,我市自加压力,设定争取性指标,力争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中排名退出后三名。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今年行动方案中,第一项任务就是强化“两高(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产能控制。作为第一项任务来进行部署,充分体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我市提出,年底前,美锦钢铁压减粗钢产量23.6万吨,全市6家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在2021年11月15日到2022年3月15日停产。
为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我市将启动迪爱生(太原)油墨有限公司搬迁,推动西山煤气化焦化一厂关停,推进风神轮胎、太钢矿业分公司东山石灰石矿搬迁。
在深化工业源污染治理方面,完成清徐县3家焦化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综合治理,7家铸造企业全行业无组织排放治理,启动古交中海能源煤焦发运站无组织排放改造;完成4家企业8座燃煤工业炉窑淘汰,强化重点工业行业VOCs综合治理,75家企业要完成144项治理任务,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集群VOCs综合治理,并安装自动监控设施。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推进清洁取暖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同时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重大的政策措施。今年,我市继续实施清洁取暖改造,对暂不具备清洁能源替代的农村偏远地区农户实施清洁兰炭采暖临时过渡,实现清洁供暖“全覆盖”。
方案提出,完成年度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努力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开展锅炉综合整治,完成城南热源厂3台共计90蒸吨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完成197台共计384蒸吨燃气锅炉低氮改造。
积极调整运输结构
在运输结构调整方面,我市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路转铁路)”,在远距离运输中加快形成以铁路为主的新格局。明确提出,年底前,太钢、二电清洁运输(铁路、新能源或国六货车)比例达到100%;全市煤炭行业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0%,钢铁、焦化行业达到100%。同时,加快推进清徐工业园区晋煤物流铁路专用线工程建设。
同时,在“车”与“油”方面严格管控:加快老旧车淘汰,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2293辆;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年底前,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到75%以上,新能源环卫清扫车占比达到80%。油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劣质油会对机动车后处理装置造成致命的破坏,如果用了劣质油,正常机动车的环保装置基本上会很快被破坏掉。为此,我市将开展打击黑加油站点(车)专项行动,抽检车用汽柴油以及车用尿素,查验重型国六燃气车后处理装置,确保环保装置的正常使用。
继续强化扬尘管控
方案提出,市区范围内所有建筑、市政、水务、园林、道路、交通等工程施工工地,全面落实扬尘管控“六个百分之百”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工整治,实现不达标施工工地问题动态清零。5000平方米及以上的所有建筑、市政、水务、园林、道路、交通等工程施工工地在扬尘作业场所和工地车辆出入口安装扬尘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施,并与太原生态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联网。同时明确,各县(市、区)降尘量不高于7吨/月·平方公里。
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减少重污染天气,是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主要目标之一。
为减少重污染天气,我市将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工作,按照“提前两天响应、提高一级应对”原则,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响应,指导各单位开展应急减排。严格执行应急减排和协商减排措施,及时削峰降污,确保应急减排措施落实见效。
同时,加强重污染天气区域应急联动。开展太原盆地联合执法和异地交叉执法检查,强化沟通协调,实时调度削峰。
此外,在增强能力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监控网络,更换9个国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设备,完成2020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动态更新,继续实施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减排,让治污更精准、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