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制订的《重点区域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在网上公开发布。
在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即将开启之际,生态环境部及时出台的这个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思路十分明确,重点十分突出,措施十分有力,保障举措十分给力,为重点区域扎实做好“十四五”开局之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结合工作实际,反思近年秋冬防工作落实经验教训,笔者认为,全方位落实好这个方案,扎扎实实做好新年度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重点从做好“三防”起步。
一是防掉以轻心,松懈麻痹。近年来,通过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综合落实协同防控,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6年同期分别下降37.5%、35.1%,重污染天数分别下降70%、65%。特别是今年夏季,由于人努力、天帮忙等多种有利因素,促成重点区域绝大多数城市臭氧污染防控取得良好成效,优良天数同比大幅度增加,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城市对做好秋冬防工作,出现了掉以轻心、松懈麻痹思想。在秋冬防准备工作中,有的思想不够重视,有的重点工作落实不够扎实,还有的对以往出现的问题整改不够到位。各地要充分认清,近年秋冬季攻坚虽取得积极成效,但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仍不稳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仍高发、频发,既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也直接影响“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的完成。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上半年“两高”行业产品产量、煤炭消费量等出现明显反弹,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增大。要充分认识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始终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决心,要坚定树立打硬仗、打苦仗、持续打好攻坚战思想,毫不动摇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精准扎实推进各项任务措施落实,为“十四五”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防清单不实,协同失利。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扎实做好重点行业、重点时段应急减排工作,是消除重污染天气,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重要环节。而确保这一环节真正做准、做实、做到位的前提条件恰恰是要看应急减排清单编得准不准、实不实。从以往的经验教训看,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重污染天气应对成效差、预期的防控目标不能如期实现的原因,就在于应急减排清单编制粗心大意、马马虎虎、似有非有、不够准、不够实。因此,各地应着眼全面落实综合治理、综合防控目标任务要求,严格按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及减排措施》,及其补充说明的相关要求,汲取以往经验教训,持续推进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工作,并针对地方特色行业,结合实际污染排放水平自行制定统一的绩效分级标准,实施差异化减排措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应急减排清单,梳理保障民生、保障城市正常运转或涉及国家战略性产业等保障类企业名单,细化除小微涉气企业外的非保障类企业管控措施。做到减排清单涉气企业覆盖全、保障类企业名单真实有效、非保障类企业管控措施可落地、可核查。各地还要按方案的具体要求,进一步规范应急减排措施。对于单独发放排污许可证的企业,须作为独立企业制定应急减排措施,不得将多个独立排污许可证企业生产工序合并共同制定应急减排措施。应急减排措施应按生产线计,不得以降低生产负荷、缩短生产时长等难以核查的方式制定应急减排措施。各地在绩效分级过程中,应加强中控数据记录的管理,重点行业关键数据均应纳入中控数据记录。同时,各地还要扎实树立协同防控思想,做到真心协同、主动协同、精准协同,力争通过重点区域几十个城市齐心协力开展秋冬季攻坚行动,谋求秋冬防最佳成效。
三是防弄虚作假,抵消治理成果。造假是精准综合治理和重污染天气防控的大敌。从近年环保检查、督察发现的问题看,由造假导致的防控失利问题尤其严重,它不仅事关重污染天气管控成败,而且从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综合治理成果。因此,各级、各地要从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准备阶段做起,牢固树立求真抓实干、真务实思想。要在秋冬防准备阶段通过入园进企地毯式检查方法,全面严查假治理设施、假治理环节、假治理问题;通过逐级、逐企、逐环节审核把关和逐级签订责任状,保证书等方法,把各类企业、各项重点治理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头上,把工作落实到《方案》要求上,确保减排清单真实准确,应急响应及时到位;要在秋冬季全过程开展环评文书、监测数据打假专项行动,及时曝光造假行为,严厉打击串通造假行为,对有造假前科的企业和个人实施提前教育警示。建立打击设备、环评、监测、清单、应急响应等技术和管理造假的全环节群众监督机制,对可能产生造假行为的治理环节提前把关查漏,让造假之企知耻而退,让造假之人知罪而却,让造假之行无处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