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积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本报讯 2019年以来,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合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云南大学资环学院,开展了以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试点的生态监测,对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与评价技术体系研究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索。
     从监测点位选择来看,保护区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三江并流”纵谷地带的核心部位,有我国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高山针叶林区,且地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德钦、维西两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孕育了金沙江的一级支流珠巴洛河,生态保护地位极其显著;从样地设置来看,全面覆盖了6个垂直植被带,从海拔4724米的流石滩稀疏植被带到海拔2401米的干热河谷灌丛带;从监测要素来看,涵盖了生物、土壤、水、空气、水源涵养、雪线、林线、景观格局及气象并在保护区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温度、紫外线、氧气、臭氧、湿度、负氧离子),不但涉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要素及环境质量要素,同时也关注了人类活动、污染物迁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生物多样性评估和预报预警提供了多维的数据支撑;从技术手段来看,初步构建了卫星遥感监测、低空无人机监测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监测空间格局;从组织形式上来看,环保牵头,保护区管理部门、中科院、高校的多部门合作,融合了各部门的技术优势,监测要素和监测方法都更趋于完善。
     据了解,为了适应“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方向,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早在2017年就印发了《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要求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重点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网络。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职能分散在环保、国土、林业等诸多部门,监测网络也由这些部门依据不同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不同部门在监测要素覆盖范围、布网密度、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管理规范等方面往往不同,导致监测结果缺乏可比性。而且许多生态监测站点从定位和功能上来看,还仅限于单纯的基础生态学研究或单一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研究,对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不同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监测、生态环境现状和演变综合评估等方面还尚未涉足。





----------------------------------------------




上一篇:市民建议在昌平增设空气监测站,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回应

下一篇:空气污染或损害记忆力 环境监测仪助力改善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