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10城市签署框架协议,携手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8月1日,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齐聚徐州,共议促进区域协同改善环境质量,共商提升环境安全监管水平,建立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合作机制。经过友好交流协商,10个城市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

此次参加活动的各地代表们,冒着酷暑,实地观摩了徐州三八河污水处理厂、徐工集团挖掘机械有限公司的涂装线VOCs深度治理设施、徐州经开区金龙湖绿网系统智慧化污染防治监管平台建设。

按照《合作框架协议》,建立淮海经济区十个城市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区域生态环境重大问题和联防联控事宜,强化区域协同管控,促进区域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

组织编制淮海经济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认真分析区域大气污染状况、特点、机理和主要矛盾。聚焦气象、产业结构、污染成因等重点因素,坚持问题导向,提出逐步协同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举措。

构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淮海经济区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空气质量数据、大气环境管理政策等信息互联共享和动态更新;完善环境数据库管理,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通过联席会议、编写简报、网络发布等形式,互相交流大气污染防治中的重要问题、工作经验,互相通报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和应急响应措施情况。

强化边界区域监测能力建设。在区域内城市边界处设立空气质量监测站点,通过对各项污染物浓度监测,了解污染动向、分析污染成因、追溯污染源头,为精准治气和环境执法提供技术支撑。

组建以专家团队为主体的技术支撑。组建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团队作为淮海经济区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支撑,为淮海经济区精准治霾提供技术保障。

水污染防治方面

将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列入年度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加强对各自辖区内影响跨界河流水环境的工业、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排查与监控,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整治污染严重企业,及时清理沿河生活垃圾及农林废弃物,努力控制和减少各种污染物排入河道。上下游地区对辖区跨界河段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对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或双方约定目标的河段应制定年度整治计划,并将此计划向社会公开。

利用跨界河道、水体进行水产养殖时,应符合水体功能区划规定,依法划定水产养殖水域,对超水域养殖,应制定年度清理计划并向社会公开。实现信息互通共享。生态环境部门加强与水利、渔业主管部门信息沟通,每季度互通跨界断面水质、水量、闸坝运行、渔业养殖等信息,在跨界水质出现异常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下游地区。

制定闸坝防污调控方案。正确处理好防汛抗旱和防污染的关系,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尽量避免涵闸长期关闭蓄积污水,维持河道生态流量,维护水体净化能力,以减少污水集中下泄。建立联合监测制度。共同制定敏感时期(如枯水期、汛期)跨界河流水质监测方案,明确联合采样断面、采样时间、监测频次和监测指标与方法等,开展联合监测,实时掌握水质变化趋势,及时预警。

《合作框架协议》指出,要强化区域生态系统协同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修订完善淮海经济区各市生态环境综合性功能区划,协同确定“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目标任务。探索性开展淮海经济区跨市生态保护补偿研究,完善生态补偿、资源开发补偿等区际利益平衡机制。深入推进淮海经济区湿地、湖库、自然保护区等生态资源保护力度,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打造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合作框架协议》强调,建立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开展区域污染防治联合执法检查,建立环境污染案件移交、协查、协办制度。根据工作需要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检查并联合执法。积极探索实现交界区域10公里范围内的双方互查。重点打击涉危险废物跨界转移等环境违法行为。及时通报在联合检查、双方互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要全面深化生态环境领域交流合作,重点聚焦标准衔接、科技攻关、先进经验推广等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日常环保合作。加快建立信息资源共享、跨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环境污染纠纷协调处理和重点项目环评会商等机制,共保区域环境安全。






上一篇:宜春布下“天罗地网”自动监测环境质量

下一篇:湖南生态环保建成三大监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