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态关联研究空气微站 助力为生态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校园生态关联研究空气微站使用背景

校园作为师生长期生活、学习的核心区域,其生态系统具有小尺度、高关联性、功能复合的独特属性 —— 涵盖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植物园、人工湖泊等多样子系统,各区域人类活动强度、植被覆盖度、基础设施分布差异显著,导致空气质量呈现明显的 “微观异质性”。然而,传统大气监测多依赖城市级固定站点,数据覆盖范围广但空间分辨率低,无法捕捉校园内不同子系统间的空气质量细微差异(如教学楼周边与植物园内 PM2.5 浓度差、食堂附近与宿舍区 VOCs 浓度波动),更难以精准关联空气质量与校园局部生态要素的互动关系。

当前高校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中,面临 “宏观数据难匹配微观研究” 的痛点:一方面,探索大气污染对校园植物生长(如光合速率、叶片损伤)、土壤生态(如微生物群落结构、养分循环)、水体环境(如藻类生长、pH 值变化)的影响时,缺乏与生态观测点位精准对应的实时空气质量数据,导致研究结论的针对性与说服力不足;另一方面,传统监测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 学生开展校园生态与空气质量关联的实训项目时,难以获取本地化、高频次的监测数据,制约了 “理论 - 数据 - 实践” 的闭环培养。

此外,随着师生对校园生态环境质量关注度的提升,高校亟需掌握空气质量与校园生态健康的内在联系,例如明确特定污染物浓度阈值对校园绿化植物的影响、评估校园局部区域空气质量对师生户外活动的适宜性。在此背景下,校园生态关联研究空气微站的建设成为关键:通过在校园生态敏感区(如植物园、人工湖周边)、人类活动密集区(如教学楼、食堂附近)布设微站,可实时采集多参数空气质量数据,并与校园生态观测数据(如植物生长指标、土壤监测数据)联动分析,既为高校开展微观尺度生态 - 大气关联研究提供核心数据支撑,也为校园生态环境优化、师生健康保障及生态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微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介绍

微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是一种集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管理于一体的无人值守的环境监测系统,能全天候、连续、自动地监测环境,在提供PM10、PM2.5、SO2、NO2、CO、O3、VOC等7项参数数据的基础上,可扩展对气象参数进行监测,按照“网定格、格定责、责定人”的理念,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域网格化监控平台,应用、整合了多项智慧环保技术,在全面掌握、分析污染源排放、气象因素的基础之上。

采用因地制宜的灵活设点方法进行部署。实时统计各厂区、监测点的监测设备数据,并根据各监测点的环境条件及其污染情况,来分析与推测区域内整体的排放情况,实现对热点排放区域整体监控,污染物扩散趋势推算以及排放源解析等功能;同时结合物联网、智能采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动态图表系统等先进技术,整合、共享、开发,建立全面化、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区域环境在线监测平台,实现对控制污染源无组织排放,减少大气污染等综合管理,为制定节能减排方案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和科学的辅助管理决策;为环保部门的环境决策、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和科学依据。


技术特点

1.设备接入:云平台支持不同品牌监测仪器数据(符合212协议)同时接入,实现各项监测数据的同屏展示和查看,为准确分析空气质量状况,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

2.国控数据同屏输出:平台可根据前端监测设备的实际安装位置,自动调取最近的国控站数据,与监测设备的实时数据同屏输出,便于比对分析。

3.GIS地图:数据展示功能与天地图相结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展示不同地点空气质量时空变化功能概述。数据分析比对:可进行单站点或者多站点的数据比对分析曲线展示。

4.巡航监测:支持续航设备监控模式,绘画巡航移动轨迹,并对应显示当前位置的空气质量,分析巡航数据,并根据移动轨迹,绘制污染地图。

5.污染日历:根据每个月监测站点监测的各污染物数据,自动生产污染日历。

6.报表分析:自动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分析报表,报表自动填充。

7.数据时序趋势:提供同比环比、排名、分析报表、分析报告和优良天达标天分析功能。

8.运维分析:实时监控前端监测设备传感器状态,及时上报故障信息。

9.报警分析:警信息推送,数据异常、超标,传感器故障等现象发生时,平台实时报警提示,并可推送至手机微信公众号或APP同步提醒。

10.数据大屏:数据可视化监管大屏显示,一体化呈现数据变化趋势,单站点或区域化数据分析,方便监管。

11.移动监管:提供微信公众号以及手机APP(安卓版)服务,满足移动监管需求。




上一篇:大学高校科学研究空气在线监测站 助力支撑开展应急研究与科学响应

下一篇:生态疗养社区空气微站 无人值守全天不间断自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