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冬季来临,今年的大气污染防治防治工作也进入冲刺阶段。近日,笔者在下乡督导帮扶过程中发现,一些县(市、区)围绕空气自动监测站“画圈而治”,将周边一定范围确定为重点区域,加密洒水抑尘频次,导致路面“水汪汪”的,附近居民水里来水里去,水溅路滑,颇有怨言。此外,还采取车辆绕行、路边菜市场及其他摊位搬迁等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社会活动对监测点数据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其他区域的污染治理措施远不及“圈内”严格。
这种“画圈子”“偏使劲”的做法使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成了“近视眼”,监测数据只能表明监测站点位的空气状况,失去了客观、真实反映一定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作用。笔者认为,针对空气质量考核带来的压力,地方不应在找窍门、走捷径方面动脑筋,而应在全域内严格落实各项治污举措方面下功夫,以行动之力求得数据之美。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以为民治污为目的。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升幸福指数,因此各地应着眼全局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如果把大气污染防治的着力点放在监测点周边狭小区域,即便监测数据再好看也没有实际意义。剖析根源,这种做法是把对上可交账、能表功作为了工作目的,背离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初衷,省相关人员的政绩观、价值观出现了错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要将为民治污当作工作的座右铭,以实干求实效,决不能投机取巧,做美容式的表面文章。
以抓好落实为关键。各地应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紧盯主要污染因子如VOCS、PM2.5等,强化相关行业企业污染治理。要有久久为功的韧性,将相应的治污措施抓在日常,实现常态长效。同时,统筹各部门力量,凝聚治污合力,落细落实压煤、降尘、治企、减排、增绿等各项治污措施。生态环境部门要针对企业实际,研究制定“一企一策”,主动帮扶企业提升治污能力,引导企业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在线监测、视频监控、分表计电等科技手段,精准锁定环境违法问题,依法对偷排偷放、监测数据造假等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打击,推动空气质量稳定向好。
以公众参与为保障。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的深刻内涵,常态化下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到群众生产、生活之中,真正了解、掌握基层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愿望和要求,并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此基础上,科学谋划,缜密部署,使污染防治工作与群众的愿望要求同频共振,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